內熱針療法結合持續被動運動治療肩周炎臨床研究
內熱針療法結合持續被動運動治療肩周炎臨床研究
曹越 陳成 周文娟 鐘峰 章薇(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
目的:觀察內熱針療法結合持續被動運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
方法:選擇符合肩周炎納入標準的7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予塞來昔布膠囊結合持續被動運動治療,觀察組予內熱針療法結合持續被動運動治療。兩組均連續治療2周。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 (VAS) 、牛津大學肩關節評分 (OSS) 評分及肩關節活動范圍,并評價臨床療效。
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4.3%,對照組總有效率77.1%,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OSS評分較同組治療前降低,外展、前屈、后伸活動度較同組治療前增加 (P<0.05),治療后比較,觀察組對VAS評分、OSS評分及肩關節活動度的改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結論:內熱針療法結合持續被動運動治療肩周炎臨床療效明顯,能減輕患者疼痛,改善肩關節功能,恢復肩關節活動范圍。
關鍵詞:肩周炎;內熱針;痛點;持續被動運動;肩痹;視覺模擬評分;牛津大學肩關節評分;肩關節活動范圍
肩周炎是常見骨傷科疾病之一,以肩部疼痛及肩關節活動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后期可出現肌肉萎縮。以前大多數學者認為肩周炎為一種自限性疾病,具有自愈性,但通過大量臨床觀察發現,若不及時治療,患者常遺留肩關節功能障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所以,重視肩周炎的治療,積極改善肩關節功能和恢復肩關節活動范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內熱針由傳統溫針改良而成,可減輕肩周炎患者疼痛癥狀及恢復肩關節活動度。被動運動作為常用的運動療法之一,臨床已廣泛用于治療肩周炎。該法有助于改善患者關節活動度及肌肉收縮功能,防止肩關節肌肉萎縮。筆者采用內熱針療法結合持續被動運動治療肩周炎35例,觀察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就診的70例肩周炎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其中觀察組男15例,女20例;年齡37~64歲,平均(52.7±3.6)歲;病程1~6個月,平均(3.1±1.1)個月;部位:左側14例,右側21例。對照組男16例,女19例;年齡35~65歲,平均(51.5±4.3)歲;病程1~7個月,平均(2.9±1.4)個月;部位:左側12例,右側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過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肩周炎的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2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肩關節周圍炎》制定,肩周炎的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7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
1.3 納入標準
(1) 符合肩周炎的中西醫診斷標準,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正常;(2) 患者年齡35~65歲,病程≤12個月;(3) 單側受累,并能找到明顯痛點,且患者在做肩關節前屈、后伸、外展活動時功能受限;(4) 就診前1周內未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或進行針灸治療;(5) 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 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的患者;(2) 存在肩損傷、SLAP損傷、Bankart損傷、肩關節周圍骨折等其他肩關節周圍疾患;(3) 既往有肩關節功能障礙;(4) 存在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5) 合并嚴重的系統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6) 對塞來昔布膠囊過敏或過敏體質患者;(7) 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2.1 對照組治療
予塞來昔布膠囊結合持續被動運動治療。(1) 塞來昔布膠囊0.2 g,每日2次;(2) 持續被動運動:患者取仰臥位,醫者一手將患側肩關節進行固定,另一手將患側肘關節拖住,然后對患側肩關節進行前屈、后伸、外展的被動運動,于患者疼痛能夠耐受的活動終末位置停留5~10 s,每個方向操作10次,每日1次。
2.2 觀察組治療
予內熱針療法結合持續被動運動治療。(1) 內熱針操作:囑患者取健側臥位,醫者先用拇指在患側肩關節及肩關節周圍進行滑動按壓法,找出患者感覺疼痛最嚴重的3處痛點,然后用定點筆標記痛點,接著對痛點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再予0.5%利多卡因進行表皮局部麻醉。繼將內熱針快速刺入痛點,深度以達筋膜骨面為準,使患者產生較強的酸脹感,而后在內熱針針柄部連接加熱端,開始對內熱針加溫,溫度設定為42℃,時間設定為20 min,以使患者產生持續、恒定的溫熱感,治療結束后移除針柄部加熱端,無菌干棉球按壓針眼皮膚后快速出針,并壓迫止血, 囑患者48 h內痛點治療部位保持干燥,以防感染,1周治療1次;(2) 持續被動運動:同對照組。
兩組均連續治療2周,治療結束后進行臨床療效評價。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取α=0.05為檢驗水準。
3.1 觀察指標
3.1.1 VAS評分
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 評定患者受累肩部疼痛的嚴重程度,該法是用一長10 cm標尺,然后讓患者根據疼痛程度標出相應位置,醫者讀取數值,得分越高,提示患者受累肩部的疼痛程度越嚴重。
3.1.2 OSS評分
采用牛津大學肩關節評分(OSS)評價患者肩關節功能,本評分共12個問題,每個問題分值為1~5分,最低12分,最高60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肩關節功能越差。
3.1.3 肩關節活動范圍
采用關節角度尺測量患者外展、外旋、后伸活動度。分別測量3次,取平均值。
以上指標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評定1次。
3.2 療效標準
參照1997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1) 臨床痊愈:患者癥狀全部消失,受累肩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正常;(2) 顯效:患者癥狀緩解明顯,受累肩關節活動范圍改善顯著;(3) 有效:患者癥狀基本緩解,受累肩關節活動范圍部分改善;(4) 無效:患者癥狀,受累肩關節活動范圍與治療前比較,均沒有改善。
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1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3%,高于對照組7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4.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及OSS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及OSS評分比較 (`x±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2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VAS評分及OSS評分,較同組治療前下降 (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VAS評分及OSS評分下降幅度較對照組患者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4.3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范圍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范圍比較 (`x±s,度)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3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外展、前屈、后伸活動度,較同組治療前增加 (P<0.05) , 組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外展、前屈、后伸活動度增加幅度較對照組患者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肩周炎病變部位在肩部的經脈和經筋,從臨床表現來看,屬于中醫學肩痹、痹病、經筋病范疇。多見于50歲左右的中年人,而中年人群,正氣漸虛,筋骨漸弱。正氣不足,易感風寒;筋骨漸弱, 易跌撲閃挫;或長期側臥,壓迫筋脈;均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痹阻不通而成肩痹。疼痛日久,氣血瘀滯不通,以致患處關節、肌肉粘連,最終關節僵直,活動受限。關于經筋病的治療,《靈樞·經筋》提出了“以痛為輸”的治療原則,通過刺激痛點以達到疏筋通絡、行氣活血、解痙止痛的目的?,F代有學者提出了激痛點的針刺療法,激痛點又稱觸及點、扳機點,多是患者骨骼肌內能夠觸及到緊繃感的壓痛點,屬于針灸學中的“阿是穴”,是西方干針療法的理論基礎。文獻資料顯示,對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療效果,基于激痛點的針刺療法優于傳統針灸療法。研究表明,針刺激痛點的止痛機制是針刺造成的微損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新陳代謝,抑制或消除炎癥物質,促進受傷部位的修復;微損傷還能產生電能,舒緩局部痙攣的肌肉組織,進而消除疼痛。此外,針刺激痛點能抑制大腦疼痛中樞,切斷神經遞質的傳導,強化鎮痛作用。因此,痛點是治療肩周炎等經筋病的靶向性施術部位。
內熱針療法源于傳統溫針療法,該法結合了針刺與艾灸的優勢,具有疏通經絡、散寒除濕、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等功效,常用于風寒濕邪侵襲、氣血痹阻不通的疾病。本法以病變組織壓痛點為依據,通過特制針體將熱量持續恒定地輸送至深部組織,改善局部組織微循環狀態,促進炎癥物質吸收,加速受損組織修復,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但與傳統溫針不同,內熱針的針芯電阻絲能夠實現均勻加熱,這樣其針身溫度相對穩定,針尖的溫度也容易控制,且本法不產生煙霧刺激鼻咽,不會燙傷皮膚,患者易于接受。臨床主要用于骨關節損傷及軟組織相關性疾病的治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驗研究表明該療法可降低骨骼肌慢性損傷后肌張力,抑制由肌張力增高導致的代謝增強,進而減輕因代謝產物蓄積刺激肌肉感受器產生的疼痛,以及改善疼痛刺激肌肉持續收縮導致的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內熱針能增強受損肌肉肌腱接頭處及神經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和內源性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BFGF) 的表達,提高機體的修復能力,促進修復和再生受損組織,效果優于普通銀質針加熱。持續被動運動已廣泛用于臨床疾病的康復治療,本法通過持續牽拉患者受累關節周圍組織,能夠有效松解肌肉組織的粘連, 改善關節的活動度。另外,進行持續被動運動用時受累關節本體感受器通過不斷釋放向心沖動,進而阻斷機體疼痛信號的傳遞,發揮減輕疼痛癥狀的功效。上述兩法配合使用,既能減輕甚至消除疼痛癥狀,又能改善關節功能活動, 協調發揮治療肩周炎的作用,效果相得益彰。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OSS評分均下降,低于同組治療前的分值,且兩組患者外展、前屈、后伸活動度較同組治療前增加,說明兩組均能減輕患者肩部疼痛,改善肩功能活動,恢復關節活動度;治療后組間比較, 觀察組的改善優于對照組。此外,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4.3%,高于對照組的77.1%,說明內熱針療法結合持續被動運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優于塞來昔布膠囊結合持續被動運動,在減輕疼痛、改善肩關節功能、恢復肩關節活動范圍等方面更具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本文摘自《山東中醫雜志》2019年第38卷第04期
【免責聲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向醫生咨詢與討論。文章內的配圖僅為示意圖,且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